<%@ Page Language="VB" ContentType="text/html" ResponseEncoding="big5" %>

衛教天地--融合教育面面觀

~融合教育面面觀~  
撰文者:大同育幼院
早療教學組長 陳意玫
 

  因著融合教育的推動及潮流,越來越多學齡前發展遲緩的孩子,在評估其學習及發展狀況後,傾向就讀一般幼稚園或托兒所。教育政策及配套措施的積極實施,如:特殊需求幼兒優先入園,也相對鼓勵更多家長將孩子送往公立幼稚園或托兒所就學。

  融合教育的確有許多值得推動的優勢。孩子社會人際技巧的習得,透過學校生活,老師可以經由提示或提供學生合適社會互動的模範,藉由各種機會鼓勵學生在自然情境中與同儕互動。透過此類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將所習得新的社會互動技巧從較結構的訓練環境中轉移運用在較無結構且無訓練設計的課堂活動或環境中(Odom & Brown, 1993)。透過創造正向的互動關係,同儕也可被教導主動與特殊兒建立社會互動關係。

  語言學習在融合環境中有一定的優勢。於融合情境中孩子可以接觸到正常發展的同儕,其語句的結構、內容的深度及廣度,以及語言的使用……等,皆有許多可模仿及重複練習的機會,特殊兒藉由同儕間的互動學習,其溝通技巧進步的狀況及速度通常會讓接觸的人,有「驚艷」的感覺。

  對於將孩子放在混齡的融合學習環境中,Roberts, Burchinal,及Bailey (1994) 的研究發現,2歲、3歲及4歲混齡團體中特殊兒及一般發展兒童間的對話行為的發生較同年齡團體的孩子頻繁。將孩子放在混齡的團體中且提供符合年齡發展的活動時,溝通互動、動作及認知發展皆會有明顯提昇(Bailey, Burchinal, & Mcwilliam, 1993)。相較於將孩子放在同齡的團體中,對於年齡較小的幼童,與同儕的社會互動行為發生的機率較高(Bailey, McWilliam, Ware, & Burchinal, 1993)。
學術研究及實際實施狀況都證明融合教育對特殊兒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但凡事皆有其不足處,要達到完善的融合教育,必定有一些必然的條件及限制:

學生的發展
  「不是每一個特殊兒都隨時準備好接受融合教育!」當考慮將孩子送往融合環境學習前,父母必須先了解自己孩子的發展及能力是否已準備好。模仿學習能力、團體學習能力、主動探索能力、、內化學習……等能力的預備相較於認知能力或語言能力,在融合學習情境中,扮演的重要性更甚。

老師的認知及參與
  老師對學生發展狀況的了解、接受及因應方式等,皆會影響到特殊兒在融合情境中的受益程度,老師教學的設計必須符合班上一般發展學生的需求,但也得考量到班級內特殊兒的不同,如何兼顧彼此,不顧此失彼,是帶班老師的考驗。班上同儕的教育及協助的角色,值得老師費心考量。

家長的價值觀
  特殊兒家長對融合情境的認識及期待是否正確,在孩子的學習上佔的比例極高。將家中的特殊兒放在融合的學習情境,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目標及目的設定是否合適,以及家長本身參與的深度及時間是否足夠,在在影響融合教育的成效。

物理環境條件
  除了帶班老師的教學模式,園所內的課程安排是否真的合適特殊兒的學習,雙語教學或才藝活動看似豐富,但對於特殊兒的學習是否有幫助;當特殊需求發生時,園所的因應策略;行政支援的需求……等,在決定融合環境時皆是需要考量的要素。

  融合教育政策的推動有其美意,但身為特殊兒的家長或老師,在計畫孩子的教育學習環境時,需有多面向的思考。當孩子有融合學習的需求且內外在條件已準備妥當時,理當放手讓孩子嘗試合宜的學習方式。當孩子本身學習條件尚未成熟,父母還是需要停下腳步,先將預備動作準備好,再行前進。        


           

 

建立日期:201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