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Language="VB" ContentType="text/html" ResponseEncoding="big5" %>

衛教天地--全身麻醉下進行牙科治療的介紹

~全身麻醉下進行牙科治療的介紹~  
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  

一、簡介:
正常情況下,牙醫師在進行牙科治療時,患者必須保持安靜且維持一定的穩定度,才可讓醫師在良好的條件下完成治療。當極端恐懼、不合作、年齡太小、身心障礙且罹患嚴重齲齒的患者無法安靜配合看診時,不但牙醫師進行牙科治療的品質與效率大打折扣,而且若強行治療也可能會對患者造成危險(如:針扎、探針刺傷、高速鑽針磨傷口腔軟組織等),造成日後越來越恐懼接受牙科治療。
因此全身麻醉下之全口重建,即有其必要性,除了可以確保治療的安全與品質,並且能一次完成全口齲齒治療,不但可減少多次門診治療所造成的痛苦,也可提高醫療效率。接受麻醉的患者會在手術前進入睡眠狀態,直至手術後甦醒,完全不知道手術過程,故使用全身麻醉治療有保護其心理正常發展的功能。

二、治療適用對象:
1.病人有嚴重全身系統性問題,且需立即的牙科治療。
2.病人有感覺、生理及心智障礙,其嚴重度足以妨礙適當的口腔評估與治療。
3.極度不合作、恐懼或是焦慮的小孩或青少年,伴隨廣泛的牙科治療需求,對於牙科治療不能再拖延,使用門診治療方法無法圓滿成功。
4.病人有廣泛的牙齒治療需求,且因急性發炎、解剖結構差異及過敏等情況,而使局部麻醉給藥無效。
5.病人遭受廣泛的口腔、顏面及牙齒的外傷。

三、手術前的準備工作:
手術前麻醉醫師會到病房訪視,詢問病患的健康狀況,與是否曾接受手術或全身麻醉。如病患正在服用醫生開的藥物或其他成藥,必須告訴麻醉醫師。父母也應告知麻醉醫師病患是否正戴著牙套或活動假牙,讓醫護人員在為其戴面罩與進行手術插管時事先除去或加倍小心。

四、術前之進食和飲水控制:
一般而言,手術前約6至8小時不可進食與飲水,需保持空腹以減低手術期間引致的併發症。

五、進入手術室方式:
手術室位於醫院大樓六樓。病人會著手術袍,用推床、輪椅、或抱持方式送到手術室。

六、麻醉誘導方式:
進入手術室後,護士會協助麻醉師替病患做手術前準備工作。麻醉師會用氧氣面罩放在病童口鼻前,誘導孩子做吸氣運動,慢慢增加麻醉藥量,不多久孩子睡著了,才進行靜脈注射等比較會痛的工作。有些孩子特別躁動及不合作,才會改用靜脈滴注麻藥的方式,讓孩子鎮靜入睡。靜脈滴注除了給藥外,尚可提供充足水分,避免脫水。另外,若手術時間較長,有可能會使用到導尿管。

七、手術期間的麻醉方式:
麻醉劑的選擇依施行的手術而定。當病童入睡後,一條彎管會放入咽喉,使流進肺部的氧氣和麻醉氣體暢通無阻。由始至終,麻醉師會使用電子監測儀器測量血流的氧氣,也會測量其他吸入和呼出的氣體,包括麻醉劑和二氧化碳。麻醉師除了用某種氣體使病童入睡外,也可能會提供肌肉鬆弛劑、止痛藥、或其他藥物,以穩定病患手術時的身體反應。手術期間的氣管內插管放在咽喉內,甦醒時會取出。除非有特殊狀況,才會考慮暫不拔管,先將病人送至加護中心照顧,待情況許可後,才拔除氣管內插管並嚴密照顧。

八、術後復原狀況:
手術結束後,病患會被送到恢復室等待甦醒,並觀察其心跳速率、呼吸、血壓和其他重要的身體功能。通常也會使用面罩,為病患提供氧氣。不同的病童在恢復知覺後會有不同反應,如:嗜睡、哭鬧或躁動等。

九、術後回病房狀況:
當病患完全甦醒,且麻醉師確定情況穩定後,便會為其拿掉連接監測儀器的連接器,觀察正常後再送回病房。術後6小時內不可進食,以免因嘔吐而導致吸入性肺炎。若病人有使用導尿管,第一次小便時可能會疼痛,父母需給予鼓勵,以幫助其順利排尿。經過複雜手術後,病患或許需要進一步接受緊密監視,便會送到加護病房進行嚴密照護。

十、術後減輕痛處方式:
視手術複雜程度與時間長短,病患或許需要止痛藥,以靜脈滴注或口服方式給予。

十一、術後回家狀況:
現在的麻醉劑很快便會從身體排出。但在手術後的24小時內,仍應避免操作機器或劇烈運動。回家後,家屬可隨時致電醫院,查詢有關資料或尋求協助。

陳宜宏醫師 學經歷
門診時間:每週一晚上
     每週二上午
     每週三、四下午
     餘皆為約診時間

語音預約電話:(02)66286336
醫療服務諮詢:
(02)66289779轉1245
國防醫學院牙醫學士
國防醫學院牙醫學系臨床講師
前三軍總醫院兒童暨齒顎矯正牙科總醫師、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專科醫師
台灣身心障礙者口腔醫學會會員


           

 

建立日期:2010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