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Language="VB" ContentType="text/html" ResponseEncoding="big5" %>

衛教天地--遲緩兒的居家照顧

遲緩兒的居家照顧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 吳欣治醫師  

  以下是早療門診裡常聽到的對話:
  「醫師,這孩子2歲半了還不說話。」「媽媽在家裡有教他形狀,教他日常生活用品的名字嗎?」「沒有哎......」

  「醫師,這孩子怎麼教都不會,比他妹妹還糟,他妹妹又聽話又聰明......」「您平常都怎麼帶他?」「怎麼帶?就這樣帶啊,他自己會玩會看電視啊。」「......」

  「醫師,這孩子真壞,家裡東西都破壞光了。」「媽媽,你必須了解他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小孩,動作會較粗魯衝動。」「注意力不集中?過動?不會啊,他看電視、打電動可以做很久啊!」

        大多數的人都不記得自己是如何長大的,只覺得小時候,父母忙著生活賺錢,哪有時間教我們,我還不是長大了。諸不知,小時候的環境和現在環境差別相當之大。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小時候大部分的家庭是大家族,或是半開放式的家居空間,親戚、鄰居隨時都給成長中的兒童語言、文化或活動的刺激,反觀現在小家庭裡,孩子在一個較封閉的小家庭裡,如果照顧者只把它放在電視前接受’刺激’,您想會是怎樣的狀況?
又如果家裡有一位被診斷為發展遲緩的小朋友,要如何是好?有的父母不相信會”生出這樣小孩”,到處求醫檢查診斷。有的則迷信專業,每天幫寶貝排滿不同醫院不同課程,讓小朋友在醫院穿梭中成長。如此這般,仍不見明顯進展,一個鼓漲的球就此消氣不再做任何努力。這樣的態度對嗎?

遲緩兒的診斷及特性
  在早療門診中最常見的診斷包括腦性麻痺、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染色體異常、發展遲緩或聽障、視障等等。依著不同診斷,可歸類或預期小朋友主要障礙所在,也因此有不同的藥物或行為治療及訓練計劃。然而在不同診斷間,發展遲緩兒仍有一些共通特質。例如大部分發展遲緩兒會有語言及認知發展落後的現象,生活處理及情緒控制技巧較差,造成父母教養上的困難。因次在此提出幾點建議,提供父母在家參考,希望對處理孩子的行為及較到能有些幫助。

一、說說聽聽玩遊戲:

  語言是溝通方式中最方便的一種。語言能力與認知發展、動作發展及社會化行為發展息息相關,譬如如果小朋友不知道什麼是杯子、什麼是房子,請父母不要期望他會講杯子、房子這樣的名詞;又譬如,狼人在叢林社會中,由於沒有學習對象,因此即使智力正常也無法發展語言能力。由此可知,溝通語言發展除先天必備知腦部功能外,後天環境中足夠的語言刺激和學習經驗是兒童發展不可或缺。,要讓語言變成溝通工具首先必須先建構內在語言然後才能外顯也就是表達出來,而內在語言之形成需有足夠之認知功能,才能在適當的場合說適當的話。因此認知功能訓練是刻不容緩的基礎訓練。遲緩兒的認知訓練原則不外乎重複練習。經由遊戲方式建立孩子的認知—溝通—語言的能力是最適合的方式。

   首先,在家中建立愉悅的學習氣氛,快樂無壓力的學習可以提高小朋友參與動機,注意力也較能集中。然後按照小朋友能力給予適當之遊戲內容:

  1. 感官之旅:適合心智年齡一歲左右的小孩;爸爸或媽媽與小朋友面對面用誇大有趣的動作逢住自己的眼睛說「眼睛」,並協助小朋友模仿一遍,再重複一次,然後換鼻子、嘴巴、耳朵等等。重複練習直至小朋友懂了,再以口令方式重複。記得小朋友做對了爸媽記得獎勵一下喲。
  2. 尋尋覓覓:每天爸媽都可與小朋友訂出一主題,例如日常用品。然後比賽尋找與其相關物品如杯子、碗盤、湯匙、筷子等。年紀小的可由爸媽說由他用指出來,年紀二歲左右可讓他自己找或以圖片代替。
  3. 角色扮演,玩扮家家酒了:對於較大小孩,已經有初步認知基礎,可以由爸媽扮演顧客,請小朋友當老闆找出爸媽要買的東西。藉此學習物品名稱。
  4. 看書:看故事書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經驗。對較小的小孩,可以玩的書本遊戲是認識物品或人物,爸爸媽媽可以將故事簡化,穿插生動的肢體語言,鼓勵小朋友一起模仿動作,如此可培養小朋友的模仿能力及專心程度。較大小孩則鼓勵他看圖說故事,可培養表達及分析能力。

  5. 充分利用環境是最方便又省錢的教育方式。走一趟超市或市場,裡面的農產品、顏色、圖案皆是隨手可得的教材。認識環境中的變化更是兒童利用環境適應環境的先趨步驟。
二、日常生活技能的養成

  許多父母都忽略學習日常生活技能的重要及其對兒童發展中所提供的學習經驗和成就感,有些父母會為發展障礙的孩童全方位服務。其實在生活技能訓練或作家事中可提供的幼兒學習經驗不勝枚舉。例如自己吃飯,可提供小朋友空間概念學習及眼手協調;協助準備餐桌可以同時訓練數的概念及手部功能;協助曬衣、折衣、收拾玩具、整理床鋪,可以增加手部肌肉控制、實際的大小概念(譬如爸爸衣服和媽媽衣服有何不同,爸爸的和小朋友的褲子誰比較大)、分類概念等等。小朋友在活動中不但能認識環境、人物,增進智慧,並且可得取相當的滿足感及自信心,對發展障礙早期教育有許多幫助。

三、訓練生活常規和進度時間表

  所有兒童都需要穩定的活動常規和進度時間表。發展障礙兒對這種常規要求更甚,且一直到成人仍是需要。不管走到哪裡我們皆可以提醒「現在是早上八點,要起床吃早餐囉。」或「現在十點,可以看xxx電視囉」即使不會看時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時間表可以予以更多時間的意義。較大小孩則可以進一步幫助他們定向,例如學看月曆。「現在是七月會比較熱喔」「你的生日是七月十五日,我們算看看還有幾天?」。然而在一般時間表中必須有些變化,例如「星期日,爸爸不上班我們可以去動物園玩。」

四、將學習的技能分步驟教導

  發展遲緩兒通常容易分心,且學習能力較緩慢,因此建議父母在教導練習時將總學習目標分段或步驟練習,這樣小朋友比較可以跟的上。譬如學習穿衣,可分為五步驟,1.分清楚前後、袖子、衣褲:2.套頭;3.通過雙手(穿袖子);4.拉下衣服下襬;5.獎勵一下(獎勵詳細方式見以下一點)。對於自閉症兒童更建議將過程畫出來貼在牆上,好讓他有個對照。

  對於好動坐不住的小朋友,更需要以分段方式達到訓練或學習的目標;例如一下子要小朋友坐下花30分吃飯是很難的,於是媽媽就可以將”自己吃完一碗飯”這個目標分成多個步驟,例如一、坐在餐桌前兩分鐘,拿湯匙吃兩三口,就算達到初步目標,二、坐在餐桌前五分鐘,自己吃半碗飯,達到目標給獎勵。三、可以吃完一碗飯但中間可下來動一下。四、可連續吃完一碗飯才可以下餐桌。對於認知較差的小孩,在訓練時需給予更多簡單明確的口頭提醒,且可將步驟更細緻化。每一分步驟皆需花幾天甚至一星期來達成,因此訓練時盡量放寬心讓訓練者及小朋友皆有喘息空間。另外達到目標後的獎勵很重要,這可使小朋友有動力接受更難的挑戰。

五、教養問題:獎勵與處罰

  賞罰分明對發展障礙兒童非常重要。由於發展障礙兒童理解力較低,往往有三、四歲的身軀,但只有一、兩歲的認知,父母常會覺得小朋友有不當行為。這時父母必須明確告訴小朋友什麼是絕對不允許的行為例如:打人、偷竊、玩火、傷害自己或他人等等,並事先約定犯錯後果。一旦犯錯則必須接受立即處罰,例如罰站、不能看電視、不能有喜愛的零食。體罰則不建議是使用,尤其是較大小孩。過多或嚴厲的體罰,心理學家發現會對小朋友自信心、自尊心有所傷害,較大的小朋友易出現反抗、暴力或說謊、逃避的行為。父母必須讓小朋友明白懲罰的原因(例如會傷人…)及目的(下次碰到同樣情況應如何處理…),才能達到修正小朋友行為的目標。
至於獎賞的部分,父母可以根據自己對小朋友的了解或與小朋友討論最喜歡的食品或玩具當成獎賞目標。

  也因此不敢帶他們出去玩或拜訪朋友,無形中減少了很多小朋友由環境學習的機會。甚或會因小朋友”不聽話”,再加上”不打不成器”的傳統觀念及家族中壓力(爸媽不會教….),而給予過多的懲罰。

  戶外活動,兒童的生活經驗對認知學習有極大的影響。大自然提供我們良好的學習環境,自然界中的花草鳥魚,陽光雨水,日出月升,提供小朋友最實際的教材。再加上在戶外活動中,小朋友不知不覺的做了許多如爬山,步行等大肢體活動,可促進感覺統合之成長。建議父母每日可帶小朋友慢跑或快走、溜滑梯、盪鞦韆、騎腳踏車等等。假日出遊前先做下功課,遊玩中融入當地特色或自然界景色,對兒童學習將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建立日期:2009年7月20日